【导语】
2025 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芜湖市翼启未来“项目e站”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以 “智能测绘” 与 “科技启蒙” 为双翼,在芜湖市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从激光雷达三维建模的精密实验室,到无人机编程的社区科普课堂,再到校企协同的研学之旅,这群青年学子用技术点燃了青少年的科技梦想,展现了高校科研成果向基础教育转化的生动实践。
图1 团队合照
激光雷达 “透视” 三维世界:高校技术赋能基础教育
实践期间,计信学院实践团队在 “翼启未来” 项目 e 站展示了激光雷达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连接 3D 激光雷达 SLAM 无人机的机载电脑,团队利用 Mobaxterm 和机器人操作系统(ROS)实时获取点云数据,并在 Rviz 平台上生成可视化建模。目前,团队已实现局部环境的抽象长方体建模,并计划进一步完成全局静态建模,为智能测绘教学提供直观工具。
“这项技术不仅能用于科研,还能帮助中小学生理解三维空间的数字化重构。” 队长葛玉琪介绍道。团队将复杂的 SLAM 算法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 “立体拼图”,为后续科技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图2 激光雷达点云建模效果图
图形化编程:让无人机 “听懂” 孩子的创意
7月6日,实践团队携 “小鸟飞飞” 教育无人机走进芜湖市弋江区汇成名郡社区。团队成员以 “让无人机听懂你的创意” 为主题,指导孩子们通过图形化编程平台设计无人机动作。拖拽积木块、调试灯光、同步音乐…… 原本晦涩的代码变成了可视化的趣味游戏。
图3 团队成员在社区
“看!我的无人机在跳生日舞!” 一名小朋友兴奋地喊道。随着《生日快乐》旋律响起,无人机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机身彩灯随节奏闪烁,引得社区居民连连赞叹。团队成员蹲下身,手把手教孩子们操控无人机完成悬停、盘旋等动作,让科技教育充满温度。
校企协同:五河一中学子体验 “科技第一课”
7月5日,五河一中的准高一学生走进安徽师范大学无人机创新实验室,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科技研学。计信学院祝玉军教授通过仿生无人机实物讲解飞行原理,从伞翼无人机的长距离巡航特性到扑翼机型的仿生设计逻辑,结合农业植保、灾害救援等应用场景,让抽象原理变得生动易懂。
图4 祝教授为准高一学生授课
随后,学生们亲手操控 “小鸟飞飞” 巡飞无人机,从电池安装到设备自检,再到一键起飞,在一次次尝试中掌握飞行技巧。实验室里,螺旋桨的嗡鸣声此起彼伏,无人机在空中划出流畅航迹,承载着少年们的探索热情。
图5 同学们正在图形化编程
在编程环节,学生们两两成组,用图形化软件设计飞行路径。“原来编程不是枯燥的命令,而是让机器实现想象的工具!” 一名学生感慨道。活动尾声,师生在学院楼前合影,镜头定格下青春笑脸与科技装备的交融,寓意科技梦想的启航。
图6 团队成员和参观师生合影
【结语】
从激光雷达扫描的精密数据,到无人机划破夜空的绚烂轨迹;从大学生俯身指导的耐心,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 —— 这场科技教育的 “破圈” 实践,不仅播撒了创新的种子,更诠释了 “科技为民” 的初心。正如团队所言:“我们播种的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让未来闪闪发光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