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钽电芯程研发团队在钽粉制备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通过镁热还原法将氧化钽高效转化为高比容电容器钽粉。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高比容钽粉规模化制备的技术空白,为高端电容器、半导体及航空航天材料国产化提供了关键支撑。
南昌大学钽电芯程研发团队由一群怀揣科技梦想的年轻人组成,包括研究生陈逢明、黄安琪以及材料专业本科生刘勇春等。他们怀揣着对科技的热爱和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责任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段科研征程。陈逢明表示:“我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我相信我们的团队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为钽行业发展做出贡献。”刘勇春也坚定地表示,团队的力量将助推钽行业事业的发展。
传统钽粉制备多依赖钠还原法或电子束熔炼技术,存在能耗高、颗粒形貌不均等问题。本次研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镁热还原工艺,通过精准调控反应温度、镁粉添加量及惰性气体氛围,实现了五氧化钽的高效还原与钽粉微观结构的精细控制。实验数据显示,新型钽粉比容值达到150000μFV/g以上,较传统工艺提升约40%,且颗粒呈多孔珊瑚状结构,粒径分布均匀,氧含量降至3000ppm以下。目前该技术已通过中试验证,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
高比容钽粉是制造高可靠性钽电容器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5G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设备及军工电子等领域。此次技术突破将加速国产钽电容器向小型化、大容量方向升级,打破国外企业对高端钽粉的长期垄断。
“新型钽粉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活性大幅提升,可满足下一代微型化电子元件对材料性能的严苛需求。”团队指导老师徐一教授表示,“预计量产后成本将降低30%,有力推动我国电容器级钽粉供应自主可控。”相较于传统工艺,镁热还原法具有反应温度低(<900℃)、能耗低、副产物无毒无害等优势,符合“双碳”战略目标。团队开发的闭路循环系统可实现镁副产物的高效回收,整体工艺绿色化水平国际领先。
此次研发由“高校-企业联合实验室”共同完成,依托九江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的钽铌冶炼基地,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衔接。目前,首批次试产钽粉已通过多家头部电容器企业认证,计划正式投产。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钽铌分会专家指出:“该技术标志着我国钽粉制备从‘跟跑’转向‘领跑’,对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升高端材料国际竞争力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们的努力和汗水将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们将继续努力实现科技梦想,助力高端电子元件国产化,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