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一(6)班的同学们,来到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酒体验馆,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非遗知识,了解到了传统黄酒的技艺,感受非遗手工技艺的魅力,深受震撼,度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假期。
研学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在2006年5月,绍兴黄酒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酿酒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产,其酿酒历史非常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南北朝时,就颇负盛名,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资源,对青少年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有教育意义。尤其在“双减”形势下,利用寒假组织体验非遗制作,对于开阔青少年的视野、促进文化传承,意义更深远。
寒假体验非遗,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绍兴黄酒的酿造技艺非常复杂,有浸米、蒸饭、摊饭、落缸、发酵、开耙、灌坛、压榨、煎酒等近十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的完成都是一门科学。如在发酵环节中,酿酒师傅就要根据气温、米质、酒酿和麦曲性能等多种因素灵活掌握,及时调整,光是这门手艺没有几十年的经验是掌握不了的。
此次寒假非遗体验活动,同学们更加了解到,任何成功都是要通过努力和时间的沉淀;比如黄酒的酿造时间,需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酒酿,大雪前后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长达80多天的发酵时间,才能成就。这也被认为是绍兴黄酒不同于其他黄酒的特色所在。 孩子们参观了古代黄酒制作“全手工”的酿造设备,了解到现阶段酿酒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手段,比如,用板框式空气压滤替代繁重的木榨榨酒;用卧式连续蒸饭机代替木桶蒸饭等等。
实践出真知,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在寒假体验非遗,不仅是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艺,还能更深入地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非遗是如何被孕育出来,进而引导学生未来更深入探索本地各民族的风俗,体会到技艺背后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努力使自己拥有“独立的意识,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独秀的人格”,成为一名新一代“四独娃”。
(绍兴市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一(6)班:张浩嘉 指导老师:闻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